10月30日一早,江苏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励志阳光助学基金考察团从安康市出发,在陕西省青基会和安康市团委领导陪同下继续第三天的行程,考察旬阳县内两所完小。驱车一个半小时后,大家首先来到神河镇平安完全小学。学校始建于1941年,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坐落在半山。校舍是七、八十年代的砖瓦房,全都是危房,但目前改建资金不够,校长就修萁屋顶、加固门窗、定期粉刷外墙,即使条件有限也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美丽整洁的校园。
在校内,梁校长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处处贯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校训,紧抓教学质量同时更注重学生德育培养。校园里有可以直接饮用的山泉,在泉口写上“思源”二字;校长在校内到处开垦田地,既提供食材,也作为学生们的实践基地;学校没有资金更换旧课桌椅,就统一制作课桌套,美观又保暖,周末要求学生带回家清洗,养成良好习惯。校长还非常关心学生体质发展,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一到下课,孩子们井然有序地在操场上进行体育运动。
作为一所基础设施薄弱的二类小学,校长提出硬件不够软件上,以精细化管理成为县里学校管理典范,为考察团对于贫困地区学校建设展现了成功案例。基金常务理事唐校长用一句话概括了平安小学的办校成果:“简朴却不简陋,简洁却不简单。”校长的细致管理让每一位团员深受鼓舞和感动,在基金常务理事袁总的提议下,所有成员一致同意个人出资为平安小学捐赠一批体育运动器材。棕溪镇武王完全小学在5.12地震后教学楼受损开裂成为危楼,孩子们一度在板房内上课。新教学楼建成后资金不足,三栋危房未能拆除,其中一栋为食堂,另一栋加固后一楼做学生宿舍,二楼是部室,均存在安全隐患。危房拆除前板房依旧保留,以备应急所需。
学校在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发面也有诸多举措:新教学楼每道横梁就是一个励志小故事,图书室里挂满孩子们写的读书心得,每间宿舍也都有自己的宿舍文化。最后一日考察行程在白河县展开,考察两所学校。
上午经过约两小时车程来到西营镇栗园(新庄)小学。学校沿山而建,原来土木结构老楼因5.12地震影响成为D级危房,已被拆除,因无资金原址一直待建,现在只有一幢二层教学楼和一间全县唯一的土屋食堂。学校占地面积小,学生上厕所需要横穿公路到学校外解决;且因教学场所不够,学校现仅有四个年级,从完小变降为村小。五六年级学生只能舍近求远去中心校学习,部分家长为此还需要另外租住房屋陪读。
白石河畔的凉水小学是此行最后一站。大树掩映下的老楼已停用十年,但缺乏改建或拆除资金;02年通过希望工程援建的教学楼因沉降也渐成危房。全校仅71名在校学生,教室里孩子们安静自习,诺大的教室略显空荡。
当地政府对于江苏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励志阳光助学基金在白河县的考察非常重视,县委常委和教育部门的领导都在现场陪同,县委常委介绍了白河县教育教学水平及当地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情况。对于目前部分小学硬件差且软件不足的现状,提出“改变改造”,改变管理和心态在先,硬件改造配合,从而逐步提升薄弱学校办校能力和辐射范围,满足附近学生入学需求,减轻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
短暂而紧张的考察活动已圆满结束,此次考察在陕西当地历经四整天,基金理事长、理事和爱心伙伴一行共13人,驱车1400公里,走访陕西省安康市下属一区三县(汉滨区、岚皋县、旬阳县和白河县)七所小学,实地考察了解学校软硬件基础和建设。新老成员们各自都有很多体会和收获。无论是坚守深山三十年的老校长,还是克服困难一心为学生的年轻校长都令人心生敬意。孩子们的笑容或羞涩或甜美,纯真灿烂难以忘怀。陕南秦巴山区的清泉红叶和清新的空气,也让大家都流连忘返。
在31日晚上结束所有考察活动后,大家陈述了对于此次考察的感想和心得,既有共识也有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援建择校建议,最终结果将通过助学基金常务委员会讨论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