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需要投身进去
2017-03-24
此次利用假期时间担任了励志阳光助学基金的志愿者,参与了南京大学中荷2010EMBA班“路演”的义务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当志愿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慈善,虽然不同于直接帮扶一个孩子,或者到到贫瘠的山区支教,但我却近距离地看到了慈善的另一个前沿阵地。
2012年6月9日,在南大中荷2010EMBA班同学的邀请下,励志阳光团队前往南大进行了这次路演活动,而我,作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准备与组织工作。在工作会议时,励志阳光工作人员就和我们提到,我们的“路演”只针对有意向的爱心人士作真实的说明与分享,不存在任何宣传目的,如果要说到目的,应该是想通过展示需求与平台,感召更多爱心人士的参与。我当时的想法是,有爱心的人还是很多的,只要能搭建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中国的慈善事业应该会越来越好。
路演活动中,有人落泪了,也有人犀利地提出了质疑。虽然早在预料之中,但还是让我看到了慈善脆弱的一面,这份脆弱,一方面来自中国很多伪善带来的后遗症,一方面来自人们对慈善本身的错误理解。还记得身边一个志愿者和我说过,有一次去学校举行捐书活动,居然有老师和学生说:“将你没有用的书带来捐就好了”,不过孩子们是纯洁的,在志愿者姐姐的说明下,孩子们将破旧的书都收回去了,又带来了精心挑选的,自己最喜欢的图书。以此看来,爱心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缺乏透明与沟通。
任何感召过程中,总有人会提出担心:“我们捐的钱去了哪里”,“孩子们真的看上书了么”。其实,这些问题很好回答,但却很难被真正信任,即使有图片视频,也总有人会有所保留和质疑。于是我就在想,到底怎样的方式,才能让人们真正信任,真正敞开心扉,真正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爱心呢?
或许,帮扶孩子不要只给钱,多写几封信打几通电话;捐图书,自己亲自去买,去挑,甚至去送;建学校,不要捐了钱冠了名就完,去考察,去慰问,让朋友、家人跟着互动……
于是又想起当日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忙碌的身影,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爱心,需要投身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