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 (转发)乌依沁:向着阳光,尽力生长
2019-04-13
乌依沁 南京阳光心汇心公益基金会 理事 江苏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励志阳光助学基金 常务理事
四月初,乌依沁接受了一众基金的专访,访谈及其顺利,原定一个小时的电话采访,近两个小时结束。这是一次愉快的有营养的访谈,希望可以将访谈内容如实传达出来。
结缘公益
市场营销出身,20多年辗转亚欧美,2010年我带着7个月大的儿子灿然回到上海,任艺康集团大中华地区市场副总裁,正是艺康使我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接触到公益领域。2014年我结识了励志阳光助学基金,并代表公司加入基金理事会,接下来的几年,我跟随励志阳光参与建校考察、组织公司家庭义卖、带领员工送教、利用公司专业资源帮助学校改善食品安和水卫生条件。这些身体力行的公益活动,拓宽了我的生活视角,让我对世界的认知变得深刻,与社会的连接变得紧密。2016年,我因为职业转型离开艺康,与励志阳光的缘分却没有隔断,我继续以独立理事的身份参与基金会工作。
“闪婚”一众
我经常去一间聋哑人咖啡厅,它属于我的朋友冯婷玉,是一众会员。2017年在咖啡厅偶然遇到一众的聚餐,大家一起吃了一顿饭,记得钱铮也在。当时感觉,他们是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做着公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恰好这件事情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为什么不加入他们呢?从咖啡厅出来乘地铁的路上,我就决定递交了加入一众申请。


在一众,我做了两届资助委员会委员,一众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有机会参访走进公益单位,了解不同的生态公益组织,同时洞察公益界创业者的草根企业,让我更多更深入认识了解公益界。其次,在一众,交到了一帮有趣的情投意合的朋友。另外,我职业是做组织发展顾问(商业组织和公益组织),在资助委员会看到其他公益组织各种发展困境,给了我很多可以深入思考的案例。
希望小学
儿子从5岁起,我就带着他参与励志阳光的建校考察活动。当他看到不能洗澡的学生宿舍,没有玻璃的教室窗户,不停追问:妈妈,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深思熟虑之后,我们家庭做出了一笔最实在最有价值的投资,捐赠30万元冠名云南腾冲界头镇周家坡灿然阳光希望小学。
为了支持学校开通网络课程,灿然在自己8岁生日那天发起了人生第一次众筹,把众筹到17台iPad送到学校孩子们手中。我们和学校约定,为期十年,每年4月利用春假探访学校。2019年的探访,儿子邀约了一位同学全家参与,动员了自己的两位老师同行送教。
我想,为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会有期待,对我来说,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是否是精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成为一个能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我希望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童年的他就能感受生活的跨度和多维度,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接触不同生活的人,悦纳外部世界的多元化,以感恩之心珍惜拥有的一切,慢慢地,对将要肩负的责任有所领悟。庆幸的是,我看到了他的心灵正在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延展,稚嫩的肩膀也开始尝试担当社会责任。
Q:这些年您对公益的认知经历了什么变化?
A:大致应该是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吧:
第一阶段,敬畏。最初只是把公益看做是附带品,是为了完成商业目的的一个手段。通过参与,逐渐打开敬畏之心,每一次特别感动的瞬间都觉得心灵被洗涤。
第二阶段,下沉。越来越多的介入,慢慢出现无力感,达不到自己想象中的目标,感觉自己能力太渺小。
第三阶段,结合。找到某个契合点,我和我的家庭作为个体,还是可以在某一些某几个具体的项目上发挥一定作用的,滴水穿石也是一种力量。
Q:励志阳光和一众的经历,带给您什么?
A:公益是可以和我的事业融合在一起的,帮助受助学校改变以及在一众讨论组织未来发展,我都有参与,它既是我贡献智慧和时间的一个机会,也是我学习历练采集样本和案例的一个平台,它们是互惠的。
再有就是个人学习和拓展,特别是自主管理的实践:如何与一群来自不同背景,风格迥异且目标和兴趣也不尽相同的人凝聚在一起,有效率高质量地做成一件事情。
Q:一众资助委员会的职能?
A:资助委员会是为成员服务的,代表成员对各个公益组织申请项目进行筛选、面访、形成报告,成员根据我们提供的信息,每人一票,确定最终捐助款投给哪一个或两个项目。
Q:您最感动的时刻是哪个?
A:这些年感动的时刻很多很多,比如去年10月份,励志阳光十周年庆典, 邀请11个省份受助学校的近100名的小朋友到南京,短短几天排练出一场精彩的汇报演出。其中一幕,十几名少年一边打拳边齐声高喊,“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瞬间落泪,这些孩子才是我们将来西部乡村的建设者,他们什么样,未来的中国就是什么样,这就是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意义。
Q:这些年最困难的时刻您还记得吗?
A:困难时时刻刻伴随,不仅是做公益,无论做商业或做什么事情,挫折都是时时存在的。无论励志阳光还是一众所做的项目都是特定范畴特定时间的事情,它一定会受到系统环境的牵制,个人对抗系统,遇挫的时候若只是抱怨环境,会让我们失去动力,越来越钻牛角尖。面对复杂的系统性课题,虽然人们都希望找到四两拨千斤的金钥匙,但是现实往往是任何目标的达成都是一锤子一锤子夯出来的,不可急功近利,要有宏观的胸怀,又要聚焦细微,只要大方向不错,挫折无非就是提醒我们短期战术方面需要调整。
Q:以孩子的名义命名学校,您希望传递给孩子什么?
A:首先是社会责任。他在社会中成长,吸取了很多养分资源,所以将来他长大了,就要把吸收的养分拿出来奉献社会滋养别人。
其次是包容尊重。当他看到生命的不同维度和层面,明白生命的很多种活法都是值得尊重的,可以自如地接受未来生活越来越复杂的多元化。
Q:您对公益组织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A:今年年初疫情紧急情况之下,自组织的效力和生命力迅速呈现出来,我看到很多非常优秀的案例。一个组织无论大小,都要回答这个问题:谁的利益是第一位?是否具备达到目标的能力?行为和灵魂是否一致?因此,宗旨、能力、行为三者的一致性,是每个组织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Q:通过一番谈话,我非常希望用理性韧性坚定来形容你,您认为呢?
A:我想不出哪个词更适合我,我觉得自己是一粒生命力特别顽强的种子,放到哪里都能发芽,获得滋养乐意回馈,向着阳光尽力生长。
采写:王晓燕